上博东馆打造“开放型博物馆”******
在浦东新区花木社区,上海博物馆东馆正拔地而起。
步入场馆内部,与常见的博物馆不同,这里采用了开放式设计,其中多处设计别有洞天。
据了解,上博东馆预计今年年底开门迎接参观者。
“不像传统博物馆”
上博东馆建筑高度近45米,地上6层包括展示陈列、公众服务、库房及办公用房;地下2层则主要为学术报告厅、影院、活动教室等。
许多人印象中的博物馆,一般都采取了封闭式设计,大量采用人工照明,光线昏暗,而且空调温度偏低。据业内人士透露,其中重要原因是要确保文物安全。一些参观者趣言,“走进博物馆,就像走进尘封的历史”。
但许多经过上博东馆的人,对这一建筑的第一印象是“不像传统博物馆”。据介绍,外立面蜿蜒起伏的曲线,在设计上暗合上海这座城市“海陆交汇”的地理位置,也象征“勇立潮头”的精神。建筑内部设计与功能组织,也一改常见的博物馆封闭式流线设计,与城市空间有了更紧密的联系,力图为市民带来一座“开放型博物馆”。
走进上博东馆一楼连廊区域,顶部是一个174平方米的椭圆形玻璃穹顶,40米挑高的大厅,顶部玻璃穹顶达632平方米,建筑四面都设置了一定高度的玻璃幕墙,还有敞开式空间与外界连通,阳光能从四面八方透进博物馆内。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,“我们在符合文物保护要求的前提下,希望有自然光透进来,这样观众在博物馆里参观会有多样性的感受。”
上博东馆西临杨高南路、北至世纪大道、东面是丁香路,与上海科技馆、东方艺术中心隔街相望。观众在博物馆里,不再仅仅是“进入尘封的历史”,也能从不同角度远眺城市景观、感受城市的脉动,让历史与当代生活交流共鸣。
据悉,由于建造年代等原因,上博人民广场馆没有设计专用通道,文物运输一般在晚上。而上博东馆将设置员工、文物专用通道,与观众通道分开,在不打扰观众参观的情况下大大提高文物运输的安全性。据透露,过去布展时曾发生过的拆门以搬运大体量文物的情形将成为历史。
多处设计“别有洞天”
一些途经上博东馆的市民发现,透过长方形外立面镂空的开放空间,能看到中间环绕而上的坡道。
据了解,这其实是一种传承。1996年开放的上博人民广场馆,建筑造型一大亮点是方形基座上托起圆柱形顶部,取“天圆地方”之意。而东馆的建筑主体呈矩形体块,中间嵌入圆形的旋转坡道,也是方和圆的结合。
东馆中间这一旋转坡道,其实是三楼通向五楼的休闲步道,开放后,这一巨型的旋转坡道很可能会成为上海新晋“网红打卡点”。
在靠近旋转坡道的区域,开放度更高,未来将开设一个针对少年儿童的探索宫。据透露,不同于一般的文物展厅,上博将在探索宫里融入“探索”理念,推出将人文、艺术、文明等内容结合在一起的项目,帮助少年儿童学习知识、拓展眼界、丰富体验,启发他们的探究性思维。
占地数千平方米的五楼露天区域则将复制仿造一组江南园林建筑,也是室内展厅向室外的延伸。观众在四楼展厅参观完江南文化主题展,可以步行至五楼,在园林的亭台楼阁之间眺望周围的城市脉动。上博颇受欢迎的“博物馆奇妙夜”活动,今后也将安排在这里举行。
上海博物馆前任馆长杨志刚曾透露过一段趣事:他在医院看病时,医生看到其病历卡上显示单位是上海博物馆,于是跟他说,“第一次谈朋友的地方就在你们上博。”
这让杨志刚感慨,未来观众除了参观展览,还能在博物馆空间里享受休闲、社交、餐饮等更多体验,“博物馆的功能应该是复合的,这就要求在建筑的布局、空间的营造里把它们充分考虑进去,让观众喜欢来且愿意经常来。”
“发掘呈现上海的文化”
据了解,上博东馆有大小展厅20余个,还设有大量教育体验场地,展示陈列区面积达3.36万平方米,预期每年观众接待量达500万人次。
据褚晓波介绍,上海博物馆以打造“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”为发展目标,上博东馆的建设也将坚持这一定位。未来将在上博东馆构建起以中国古代文化主题为核心的展陈体系,以常设展为主,为观众呈现海内外体系完整、脉络清晰、史料翔实、叙事生动的中国古代艺术通史陈列,以及海派与江南文化、中外文化交流、互动体验四大系列。其中,青铜馆、书法馆、绘画馆、印章馆是海内外唯一的常设通史陈列场馆。
“上海博物馆虽然是一个面向全球的博物馆,但是它既然扎根本土、位于上海,我们理应发掘呈现上海的文化。”褚晓波表示,未来在上博东馆举办的许多展览并不是按照文物材质来展示,而是按照主题来演绎,常设主题中的展品内容、角度会定期调整。(简工博)
“务工大军”返粤开工******
中新社广州1月30日电 (记者 程景伟)春节过后,中国第一经济大省——广东迎来异地务工人员返岗高峰。
“稳就业促发展——桂籍务工人员入粤返岗免费专列”载着544名广西籍务工人员,于1月30日16时34分抵达广州南站。广东省政府有关负责人到高铁站站台迎接。
“我在广东工作15年来,给家里带来了不少变化,日子一天比一天好。新房子修了两层,也买了小车。”返回广州上班的韦先生,来自广西柳州市柳江区三都镇。他表示,今年将努力提升技能,争取升职加薪。
连日来,广州南站人潮汹涌。多趟高铁专列将大量的外省务工人员陆续接回广东。“现在厂里订单多了,我就想赶紧回来开工挣钱,给儿子多挣点奶粉钱。”来自广西桂林的段先生,已于1月29日乘坐专列抵达广州,回到广州市白云区一家电子零部件生产企业工作。
据介绍,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计划春节后直接组织返岗专列14趟,专车380班次,包机3趟,“点对点”组织外省务工人员入粤返岗2.5万人。目前,已通过专列共帮助1800余名务工人员及时入粤返岗就业,示范带动各地和企业加大组织对接力度,帮助务工人员便捷返岗、快速就业。
广东是中国第一用工大省。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监测,广东的外省务工人员约2300万,约占全国的1/3。今年春节前,外省务工人员返乡率约75%。随着春节假期结束,广东各地企业相继开工,用工需求迅速回暖。
广东多措并举,全力保障企业节后用工需求。去年以来,广东拿出830亿元人民币,引导企业将员工稳在广东、稳在企业、稳在岗位。
同时,广东着力下好企业用工保障“先手棋”,强化“逆向招工”。春节前,该省就组团到劳务协作省份现场招聘、预订员工,截至目前已组织线上线下招聘对接活动800多场。此外,广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,对春节期间保供等重点企业给予留工补贴、交通补助。
目前,广东整体的员工返岗率达到一半以上,基本回到新冠疫情前同期水平。
广东近日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,一大批重大项目、重大工程在全省各地先后动工,预计近期会有力地拉升用工需求。
“广东的制造业用工需求会进一步上升,尤其是对熟练技能人才的需求会增多。”广东省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夏义兵称,据监测,春节后该省人力资源市场岗位供求缺口约50万人。
据介绍,广东将依托东西部协作、对口支援等劳务协作机制,“点对点”定向开展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,加强劳务协作、保障企业用工。(完)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